西教寺的本堂是在1574年建立的臨時本堂,並於1739年重建。
採用入母屋結構,屋頂覆蓋本瓦,正面上部有透雕的棧唐戶,兩端為蔀戶。
正面中央設有向拜,屋簷前擺放著可愛的猿形擺飾。
蟇股上雕有猴子、鳥、兔子和馬等動物,側面為蔀戶、棧唐戶及花頭窗板壁。
背面設有裏堂(位牌堂),過去安置有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聖觀音菩薩立像。
內陣中央設有須彌壇,供奉本尊阿彌陀如來坐像。
須彌壇周圍的四天柱設有極彩色的裝飾,欄間和蟇股的雕刻極為華麗。
脇陣供奉天台宗相關的聖德太子、元三大師、惠信僧都等高僧,外陣供奉室町時代德政一揆事件中保護真盛上人免於法難的「手白猿」像。
作為近世佛堂的代表性建築,本堂在西教寺中展示出宏偉的風姿。
文化財產一覽
-
01
宗祖大師殿通用門
-
02
宗祖大師殿
-
03
宗祖大師殿唐門
-
04
宗祖大師殿水屋
-
05
本堂前水屋
-
06
納骨堂
-
07
正教藏
-
08
本堂
-
09
阿彌陀如來坐像
-
10
客殿
-
11
藥師如來坐像
-
12
客殿通用門
-
13
觀瀾亭
-
14
書院
-
15
灌頂藏
-
16
御廟
-
17
石燈籠
-
18
梵鐘
-
19
聖觀音立像
VR CONTENTS
織田信長
戰國時代的代表性武將。出身於美濃,以一統天下為目標,於永祿11年(1568年)9月,擁室町將軍家的足利義昭率兵攻向京都。就在入京前的9月24日,在三井寺布排兵布陣,以光淨院作為義昭住處,自己則入住極樂院。之後在近江修築安土城,展開漫長的平定諸國之路。後來卻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謀反(本能寺之變)導致天下布武的心願落空。(1534~1582年)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四腳門
以主柱為中心,前後立四根支撐柱的門。因有四根支撐柱而稱四腳門,多用於神社寺院的正門。主柱為圓柱,支撐柱是比主柱略細的方柱,多為懸山式屋頂。此外,也有前後各四根支撐柱,總共八根支撐柱的八腳門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江戶時代
從德川家康於慶長5年(1600年)獲得關原之戰的勝利,於1603年在江湖開設幕府開始,至慶應3年(1867年)德川慶喜大政奉還為止約260年的期間。亦稱德川時代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覆蓋棧瓦(棧瓦)
江戶時代發明的葺頂方式,只使用一種橫切面為波浪形的瓦片鋪設屋頂。比用平瓦搭配丸瓦鋪設的本瓦葺便宜,因此也稱為簡略瓦。現在的城鎮商店或住宅等一般都是使用棧瓦葺頂方式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桃山時代
時代劃分之一。16世紀後半,豐臣秀吉掌權的約20年間。美術史上,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是日本中世發展至近世的過渡期,十分重要。雄偉壯麗的城郭、宮殿府邸、神社寺院的興建及內部裝飾的障壁畫尤為發達。此外,描繪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畫興起,陶藝、漆藝、染織等工藝技術也進步顯著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法勝寺
位於京都市左京區岡崎的白河天皇御願寺。1077年(承曆元年)舉行了金堂等建築的落成供養儀式,建有講堂、五大堂、八角九重塔,然而1185年(文治元年)於地震中倒塌。1342年(康永元年)的火災燒毀了大部分建築,之後在應仁之亂後廢絕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平安時代
從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(794年)至鎌倉幕府成立(1185年)為止的約400年間,政權中心在平安京(京都)的時代。通常分為初、中、後三個時期,即律令制再興期、攝關期、院政期(末期為平氏政權期)。亦稱平安朝時代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寄木結構
一種木雕技法,將多塊木材組合製作雕像的頭部和身體部分。優點是能透過挖空內部來減輕重量,並能以較少的木材製作出大型雕像等。這是日本獨有的技法,於平安時代中期至後期完成發展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书院(書院)
誕生自平安時代貴族社會的「寢殿造」住宅樣式隨著社會變化而發展。鎌倉時代以後由武士掌握實權,為迎合其生活方式,特別是滿足待客禮儀的必要性,加上中國傳來的禪宗建築樣式的影響,逐漸發展為「書院造」這種具備獨特樣式的武家社會府邸的建築設計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伏見城
文祿1年(1592年),豐臣秀吉於京都市伏見區東伏見山修築之城。1596年因地震而倒塌,移至木幡山重建。是京都之屏障。後為江戶幕府廢棄,遺留的建築被分送至大德寺、西本願寺和豐國神社等地保存至今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安土桃山時代
時代劃分的一種。指從織田信長奉足利義昭入京的1568年開始,到豐臣秀吉去世的1598年,或者到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並建立幕府的1603年為止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真盛上人
天台真盛宗的祖師。出身於伊勢國(現今的三重縣)。生於1443年(嘉吉3年),卒於1495年(明應4年)。在比叡山西塔修學之後,於1483年(文明15年)隱居於西塔黑谷青龍寺,修習專念佛。在坂本的生源寺講授《往生要集》,深受源信思想影響,並復興了西教寺,使其成為弘揚戒稱二門的道場。敕諡為「圓戒國師」與「慈攝大師」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德政一揆
中世時期,被稱為「德政」的法令是關於取回已出售的土地或制定使債券債務無效的法令。本意是指仁政或善政,是為政者為了救濟困苦的民眾而允許免除債務或取回已出售土地。然而,「德政一揆」則是受債務所苦的農民採取強硬手段爭取德政合法化的行動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惠信僧都源信
天台宗的僧侶。生於942年(天慶5年),卒於1017年(寬仁元年)。出身於大和國,幼年時登比叡山,拜良源為師,13歲時出家得度。居住於山內的橫川,於985年(寬和元年)著成《往生要集》三卷,對淨土教的發展貢獻卓越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元三大師
第18代天台座主。生於912年(延喜12年),卒於985年(寬和元年)。出生於近江,專修天台教學,並居住於橫川。因於正月初三去世,後世通稱為元三大師。諡號為慈惠(僧正)。逝世後不久,其誕生與往生的奇異徵兆及靈驗之力逐漸被視為傳說,最終形成了大師信仰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聖德太子
名為厩戶。父為用明天皇,母為穴穗部間人皇女。生於574年(敏達3年),卒於622年(推古30年)。曾擔任推古天皇的攝政,與蘇我馬子共同推進內外政策。他制定了冠位十二階與十七條憲法,並且特別崇信佛教,創建了四天王寺與法隆寺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
裏堂(位牌堂)
本堂須彌壇的裏側。也被稱為後門或後堂。在行道時會繞行此處,並且從這裡進出堂內。須彌壇後側的牆面上常見釋尊(或釋迦三尊)的壁畫,也有供奉諸尊的場所,被稱為裏堂本尊的情況。
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